優照護榮獲IT Matters社會影響力產品獎|2024 IT Matters Awards 頒獎精彩回顧
「優照護」在2024 IT Matters Awards中榮獲《社會影響力產品獎》,一同見證「優照護」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創造正向社會影響力。 本次頒獎典禮由中華民國資訊經理人協會主辦,數位發展部數位發展署指導,數位產業領袖齊聚一堂,見證數位創新如何改變世界。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充滿榮耀與感動的時刻!
下載「優照護」APP,為您的家人找到最合適的居家照護人員
立即下載
只要觸控螢幕上的按鈕,可在預約前看到照護人員的資料與評價,輕鬆找到符合需求的居家照護人員。
經歷過找不到照護人員的窘境,您希望24小時預約照護人員,可一次預約多個時段,有急需時快速找人。
「優照護」讓您可以彈性安排使用居家照護服務的時間,即使僅僅幾個小時的短期照護需求,在「優照護」下單即可滿足。
一般人對於“看護”的印象多是提供長時間照護服務。但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可能臨時需要短暫的專業照護服務。像是意外後被迫暫時休養,希望有照護人員輔助生活起居與陪同就醫。或是家庭照顧者想紓解照顧壓力,需要暫時的居家喘息服務。甚至是等待外籍看護交班的空窗期,迫切需要短時間的照顧服務員、看護前來照顧。「優照護」所提供的短期居家照護服務,即是因應這種急迫卻又短時間的照顧需求,讓有需求的家庭,能即時的找尋到合適且願意提供短期的照顧服務員、看護來進行照護服務。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無論是生病、意外甚至是退化所造成的失能失智,讓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照顧或被照顧的困境。然而面對人生的驟變,多數人卻都無法做好萬全準備。一旦遭遇這些問題,都會因為身體痛楚或心理壓力,讓所有人都無法喘息,使生活與心靈都陷入混亂中。這樣的情況,對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是種傷害。因此,適時尋求外界的協助,交由專業的照顧服務員接手,至家裡提供專業的照護服務,可讓您休息喘口氣,減輕身心壓力。
「優照護」在2024 IT Matters Awards中榮獲《社會影響力產品獎》,一同見證「優照護」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創造正向社會影響力。 本次頒獎典禮由中華民國資訊經理人協會主辦,數位發展部數位發展署指導,數位產業領袖齊聚一堂,見證數位創新如何改變世界。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充滿榮耀與感動的時刻!
第十一屆照護之星暨第二屆高照之心聯合表揚大會已圓滿落幕 今年再度與中華高齡專業照護訓練協會合作隆重舉辦! -- 九年來,優護平台已累積十一萬家庭 與超過兩千五百位照服夥伴攜手 替台灣高齡社會傾力付出 為表揚照護夥伴們平時的努力 優護平台集結北中南的照護夥伴們一起共襄盛舉 入圍就是一種肯定 恭喜入圍者與得獎者們 也感謝照護夥伴們平時的努力及貢獻 ! -- 優護平台持續不斷嚴選最優質的人才加入平台服務,就是希望能提升照護人員專業形象及社會地位,讓被照顧者生活品質得到改善!
「邱姐不好意思,明天又要麻煩您陪媽媽去洗腎了。」自從半年前,將近80歲的媽媽,開始固定一個星期,去醫院洗腎三次,身為女兒的我,星期六沒上班,當然就陪媽媽去,但星期二跟四,我沒辦法每次都請假,只能拜託媽媽的鄰居—邱姐陪著她去。
其實,媽媽一開始洗腎時,我的小姨媽—也就是媽媽的小妹,自告奮勇說要陪她去醫院,但我很擔心,媽媽已經有點輕微失智了,行動能力也不太好,而小姨媽自己快70歲了,兩個老人家出門在外,實在令人擔憂。後來,邱姐知道了這件事,她跟媽媽是多年的鄰居,便熱心地陪著媽媽去洗腎
兩三個月下來,每次打電話提醒邱姐時,我總是很不好意思,畢竟常常麻煩人家,實在過意不去,我幾次想拿錢給對方,或是送些禮物,她都不收。後來媽媽跟我說,邱姐自己身體其實也不太好,還要扶著人上上下下,真的不能再麻煩她了。
這件事讓我苦惱了好久,因為想找其他人代替邱姐並不容易,一來邱姐跟媽媽很有話聊,陪著去洗腎時,讓媽媽心情可以好一點,二來,就算想找臨時看護也不容易,像洗腎這種情形,每個星期兩次,一次半天左右的時間,還要長期固定來,時間是很零碎的,幾乎找不到合適的人願意接。
後來經多方打聽,竟然在網路上找到一個短期居家照護的預約平台,叫做「優照護」,可以找臨時性的看護,別說像陪伴洗腎這樣一星期固定兩、三次的,就算是這個月只要三、四天,下個月又要七、八天,偶而白天需要,偶而晚上需要也都可以。這麼有彈性的看護,我還是第一次聽到,而且人選還可以自己挑,不合適的話,下次換個人就好,也不會有什麼糾紛。
我一開始找到一位30多歲的林小姐,雖然人也很客氣,不過話很少,跟媽媽聊不太起來,兩次過後,媽媽覺得好像不太容易親近,又另外找了一位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張小姐,她年輕的時候當過護士,退休後也會接一些居家照護的案子,是個很有照顧經驗,又非常有耐心的人。
媽媽因為有點輕微失智,老是忘這忘那,所以我都會先把計程車的錢先放在信封袋裡,讓張小姐可以方便付錢。她一來家裡,就先叫好計程車,然後陪著媽媽去醫院。每次洗腎都要好幾個小時,而且躺著不能移動,身上還要插著兩根針管,對老人家來說,絕對是件折磨的事。張小姐總會在媽媽旁邊,很仔細地關心她的狀況,尤其是體溫跟血壓的異常,如果媽媽覺得會痛時,她也有準備止痛的藥膏來派上用場。過程中,有時候媽媽會覺得冷,張小姐也會幫她加個被子,如果還是不行,就趕緊請護士來調整一下透析液。
洗腎過程其實滿無聊的,但張小姐總是跟媽媽很有話聊,從彼此的家人,到電視追劇劇情,還有最近發生的新聞,什麼話題都能聊上好一陣子,讓媽媽洗腎這段痛苦的時間,感覺好像快了一些。等媽媽洗完腎後,她有時候會有點低血糖狀況,張小姐總是會細心地看看她有沒有頭暈,並且還自備一些小零嘴,讓媽媽補一補熱量。
張小姐當過護士,像記錄體重、血壓這些資料當然不會有問題,而且對醫師的醫囑,也會很切實地向我轉達。媽媽有張小姐陪伴的這段日子裡,我上班時也放心多了,更不用去拜託人來幫忙,我想,哪天該找個時間請她來家裡吃頓飯,好好地謝謝她。
「梁媽媽今天狀況很好,剛剛還有跟著收音機做一些體操呢!」照服員這樣說。
宋琪已年過半百,在這麼久的時間以來她都有個習慣,那就是每天做收音機體操,也許現在很多人不懂收音機體操,而這個習慣來自於宋琪的父母,收音機體操方便,地點不拘,在家、邀左鄰右舍到公園一起做都可以,這是父母的養生之道,而現在也是她的生活習慣。
身為家中最小的女兒,比別人幸運的是,她上有兄姊,家裡的事情總是有人可以幫忙。父母年紀大了,難免有慢性病,陪爸媽回診時,也可以與手足輪流,讓彼此壓力沒那麼大。
一年冬天,媽媽時常捂著胸口,總嚷嚷著不舒服,檢查後才知道是心臟的問題,本身就有糖尿病的媽媽,常常覺得自己算是控制得好的糖友,血糖總是看心情測,這次因為心臟病的關係,醫生提醒一定要定時測量血糖、控制飲食,媽媽這才開始按表操課。平時,爸爸就是監督的角色,盯著媽媽測量血糖,同時也幫自己測測,他總說「年紀大了,該多注意就多注意」,倆老就在這樣相互監督的情況下維持好一段時間的優秀表現。
一家人團聚時,爸爸趁媽媽不在時小聲地說「你們媽媽最近可怪了,不僅幾次把我鎖在門外,還忘記關水、關瓦斯也曾發生才剛吃完飯,沒一會兒就說餓了」
「年紀大了,比較健忘也是難免,不過忘記吃過飯就有點……」說到這裡,宋琪與大家都一致地點了點頭,大家心裡都有一樣的猜測,於是她自告奮勇,帶著媽媽去看醫生,結果確定是失智症,幸虧爸爸觀察仔細,及時發現這些小狀況。
確定了母親診斷,宋琪便在通訊軟體的群組上告知這件事情。
宋琪:「媽確定是失智症」
姊姊:「其實只有老爸陪著媽是不夠的吧?」
大哥:「爸媽年紀是可以請外籍看護的,也是時候找個人來幫忙了!」
大家都認同這個提議,於是大哥就申請了一個外傭籍看護來陪伴爸媽。
或許是之前她曾協助過其他家庭的關係,阿喜很快就接手生活照顧、盯著媽媽服藥等,家事的部分也起了很大的幫助,唯二不太適應,那就是語言與飲食,語言隔閡讓爸媽無法跟阿喜好好聊天,主要都是以單詞、簡單句子溝通,再來則是食物的烹調方式,阿喜總是煮得較重口味,雖然很下飯可口,但老人家身體實在吃不消,爸媽只好還是自己準備自己的三餐。
一段時間後,阿喜向大哥提說她也要有固定休假,為的是與她一同在台灣工作的家人定期聚會,大哥聽到後當然同意,一來休假確實是阿喜的權益,二來,在國外工作很辛苦,能跟家人相聚的時間一定要把握。
大哥向大夥提到了關於阿喜休假的事情,大家紛紛提出了想法,我們都住在外縣市,也時常有其他安排,輪流陪媽媽不太可行,於是姐姐提議找人來幫忙,但只要一想到要綁合約的事情便作罷,這時爸爸說話了。
「之前隔壁的老劉住院時我去看他,還以為他孩子從國外趕回來陪他,一問才知道是他小孩用手機找的照服員,好像是優照護,那年輕人把老劉顧得妥妥貼貼的,要不我們也試試?」
宋琪聽完便拿出手機搜尋下載,預約一個有照顧過失智症患者經驗的照服員,時間很快到了預約的那天,照服員準時來按門鈴,宋琪事前已先在「問問」溝通過需要注意的狀況,便簡單將照服員介紹給爸媽,人就先去忙公事了。晚上阿喜回到家,照服員完成服務離開,爸媽忍不住稱讚,照服員備的餐好吃多了,還兼具營養,更可以跟爸爸媽媽天南地北聊天。
之後,宋琪每週固定幫忙預約照服員到家中,幫忙備餐、活照顧與陪伴,也讓阿喜可以無負擔地放個假,熟悉美好生活伴隨著收音機體操的聲音再次上演。
科技業的高薪,人人羨慕,但有多少人知道,那是拿健康換來的?
40出頭的我,在光電產業小有年資,年薪很早就破百萬了,有房有車,同學會時有人跟我開玩笑:「你都兩棟房子,我還在租屋,真慘!」我回他:「是喔?但你有漂亮老婆,小孩都念國中了,我還是王老五,不知道誰羨慕誰?」
加班才是正常的,忙起來沒日沒夜,高薪就是爆肝換來的。公司也知道員工很辛苦,各種福利少不了,也提供定期健康檢查,就是怕人才倒下來了,這才是公司最大損失。像我,因為忙也沒運動,假日只想好好休息,要不然就是招同事朋友,去吃好料犒賞自己,結果好幾年前就發現有脂肪肝,醫師老早就警告我,飲食要注意,有空要運動,但我忙呀,單身一個人三餐都當「老外」,身體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前一陣子,人真的很不對勁,趕緊去醫院檢查,抽血、照超音波,醫師跟我說,你得住院了,要做肝臟切片檢查。我一聽,整個臉都嚇白了,會不會真的長了不好的東西了?我才43歲,還有好大一半的人生,想早點退休到處去旅行,彌補這麼多年來的辛勞,更想好好陪陪家人,這時候出問題,心中真的無法接受。
離上次住院,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候老媽就擔心到吃不好睡不著,這次要住院檢查,我再也不敢讓她知道。一個人住院,加上對病況揣測不安,心情好低落,也不想跟同事多講,當然就沒讓他們來探病。不過,很早就知道網路上有第三方照護預約平台,我事前已經預約一位照服員,來醫院照料我。
住院當天,黃小姐就依照約定的時間來醫院。她年齡跟我差不多,人很親切,說話都帶著笑容,簡單聊了兩下,就讓我的緊張感減低不少。其實這次做切片檢查,我最怕的就是要麻醉開刀,被推著病床進手術間,醫院裡那種冰冷的感覺,如果身邊都沒人陪著,心裡真的超無助的。還好進手術間前,黃小姐一直在旁邊,事前也安慰我說,這樣的檢查手術,時間很短,不會有什麼問題,當作睡個覺就好。
手術完後,因為麻醉剛退沒多久,人也迷迷糊糊的,不過勉強張開眼睛,就看到黃小姐,她一句「還好嗎?」讓我感到很窩心。等知覺恢復後,人也已經回到病房了,黃小姐提醒我說,麻醉退了之後,傷口會比較疼,可以請護士拿止痛藥來減緩。她當照服員很多年了,在醫院的經驗也很多,大小事都很熟悉,讓我放心不少。
在醫院雖然只有幾天的時間,但對我來說,仍舊相當難熬。病房真的不是一個讓人喜歡的地方,除了自己身體有狀況,看到其他病人的表情也都不會太好,我只想盡快回家。還好檢查完後,黃小姐依舊很有耐心的在旁邊陪著我,不時地跟我聊天,轉移我的心情,尤其是她總喜歡講自己照顧病人時,發生的各種趣事,讓我覺得生病好像不是一定都會很慘,當然,心情也就沒那麼低落了。
單身的我,雖然工作忙碌,但自由慣了,一直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但這次住院沒讓家人知道,自己承受那種煎熬,真的很不好受。還好有黃小姐陪我度過這幾天,出院時我跟她說,如果檢查有怎樣,到時候要再來開刀,妳還要來陪我喔!
陳伯伯每天早上六點準時起床,掃地、拖地、洗衣、買菜,一忙就是大半天。家人常說他很有活力,但最近他卻常喊膝蓋痛、走幾步路就喘,甚至健康檢查也發現血壓升高。醫生建議他「要開始運動」,讓他一頭霧水:「我每天這麼忙,還不夠運動嗎?」
在許多醫師的門診中,常聽到患者這樣說:「我工作已經很操了,就是一直在動來動去,怎麼還會血壓高、腰痠背痛?」事實上,這正是「勞動」和「運動」最大的差別。
身體的疲累感,不一定能帶來健康的提升,有時候,甚至是反效果。
為什麼我們不能只靠「忙碌」來維持健康?
有研究指出,長時間從事粗重勞動的人,反而比久坐上班族多了三成的死亡率。因為他們的身體長期處在壓力狀態,活動缺乏彈性,幾乎沒有時間休息和恢復。
這樣的負擔,心臟、血管、肌肉都會吃不消,久了容易產生單一部位的過度使用,造成肌肉疲勞、關節退化,甚至慢性疼痛。
想讓運動更有效?試著用「FITT 原則」
要讓運動真正對身體有幫助,可以參考「FITT」這四個關鍵原則:
真正的運動,是為了讓身體在勞累之外,更加強壯有力、減少病痛與風險。陪長輩選對運動、動得安心,健康也就慢慢在每天的步伐中累積起來了!
想了解更多這類型的內容? 歡迎追蹤優照護部落格,第一時間了解更多照護知識!
方格子: https://user284973.pse.is/7ug6yc
Medium: https://user284973.pse.is/7ug6u5
當長輩長期臥床時,痰液會因重力關係積在「下肺葉」,若沒有適當排出,可能引發「墜積性肺炎」,讓身體抵抗力下降、恢復更困難。因此,協助拍痰成為日常照顧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正確又安全的拍痰三步驟:
步驟1:翻身定位
協助長輩側躺面向我們這一側。
步驟2:杯狀手拍打
五指併攏彎曲成「杯狀手」,由背部下方(下肺葉)向上拍打,利用空氣振動拍擊,聽見「啵啵啵」的聲響就代表做對了!
步驟 3:調整姿勢
拍痰後,建議採取半坐臥姿,有助於深呼吸咳嗽排出痰液。
貼心提醒:
適當拍痰,是我們照顧長輩健康呼吸的重要關鍵。透過簡單、正確的方法,就能為他們守住肺部健康。
更多的拍痰細節,歡迎收看我們的教學影片,跟著照服員的指示,相信您也可以將長輩照顧好!
若時間上無法幫助長輩定期拍痰,也請放心將長輩交給「優照護」,選擇信任的照服員,給爸爸媽媽更好的照顧。
王伯伯是一位72歲的退休司機,平時最喜歡含糖飲料、炒麵配炸雞排。他總說:「年紀這麼大了,吃得開心最重要。」但一年多前,他開始出現頻尿、口乾、體重快速下降,直到某天清晨暈倒,被送醫急診,才發現血糖指數已經飆破300,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
「我以為只是老化,沒想到是糖尿病,而且這病還會傷腎、傷眼,嚴重還會截肢……早知道就多注意一點就好了。」
王伯伯的懊悔不是特例。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約有 218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不少人直到出現併發症才知道自己已經是糖尿病患者。
那麼,誰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又該怎麼預防呢?
誰需要特別留意血糖變化?
如果你屬於以上任一類型,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血糖檢查,及早掌握身體變化。
糖尿病可以預防,生活調整是關鍵
糖尿病並非不能避免。其實,只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就能大幅降低發生風險。根據研究,糖尿病前期若配合健康生活型態,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養成4習慣 遠離糖尿病
1. 均衡飲食,少糖少油
選擇天然原型食物、減少精緻澱粉、含糖飲料與加工食品,三餐搭配蔬菜、蛋白質與適量全穀類,有助穩定血糖。
2. 每週運動 150 分鐘
快走、游泳、騎腳踏車、太極等中等強度運動能幫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也改善體重與心肺功能。
3. 控制體重與腰圍
特別是內臟脂肪。女性腰圍建議不超過 80 公分、男性不超過 90 公分。
4. 定期健檢,提早預警
國民健康署提供 40 歲以上每三年一次、65 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民眾也可利用職場健檢或自費檢查,掌握血糖與代謝指標。
給自己與家人多一份關心
糖尿病並非一夕所致,而是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造成。我們無法改變遺傳,但可以改變生活方式。若你或家人屬於高風險族群,別忘了定期檢查、調整飲食與活動,讓「優照護」陪你一起走在更健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