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與被照護者之間「有隔閡」時的處理方式
「獨居的父親突然倒下,變成半身不遂了,該怎麼辦才好?」
在決定進行照護前,必須先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上。只要具備「管理力」,即使不離職也可以完美地照護家人、親人。
我們即將面臨及已進入高齡化時代。雖然基於責任與親情,需要照顧生病的親人,但這只是一個短暫期間,除了特殊原因必須換工作、轉換跑道外,實在不應出現照護者必須「離開職場」的選項。因為,「照護」並不是你的職業。你會發現,即使不離職也可以完美地照護親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需要的是──具備「管理」能力。
當親子之間存在難以解決的心結,數十年避不見面;即使偶爾見面了也只是應付義務,雙方不交心。這樣的親子關係,一旦關起門來處理照護問題,無論是受照護者或是照護者,都很容易受到傷害。
面對這種情況,照護者很容易會認為「對方已經不是恐怖的父親、討人厭的母親,而是弱者」,因此平時忍住爆發的怒氣和焦躁,但只要一件小事就很容易讓人理智線斷掉,進而對受照護者施加暴力。
而在那之後,照護者往往又會受到超載的罪惡感所苦,甚至演變為憂鬱症狀,成為惡性循環。
1. 看不到照護的終點。
2. 面 對原先守護子女的父母,因為他們的病症變化或謾罵而感到受傷。
3. 總是擔心父母的事無法休息。
4. 得不到明確的感謝,偶爾的微笑就是一種獎勵。
5. 即使做得很辛苦,仍然可能會受到親戚或兄弟姐妹的批評。
上述幾點為失智症照護的嚴峻之處。即使親子間的關係良好,也可能遇到遭到受照護的父母因為生病而懷疑東、懷疑西的情況,這種時候任何人都難以保持冷靜。
又或是受照護的父母因為失智而在珍貴的高價地毯上如廁時,應該沒有人不會因此崩潰大叫—「你在做什麼?」這種事總會在生活中發生。
一旦遇到照護問題,原本埋藏在親子之間的情感問題就會一一浮現,彼此之間的誤解也常常會成為衝突的導火線。遇到這種時候,請離開現場、慢慢深呼吸,直到情緒恢復穩定為止;或是到屋外散散心吧!
只要想著「因為父母生病了,所以沒辦法」來調整自己的心情,就會漸漸習慣受照護的父母那些無禮的怒氣與失序的行為,而不會突然理智線斷掉了。
但是,像智子般在年輕時就受到父親精神虐待的人面對受照護的父親無禮的行為和情緒是很難轉換心情的,也容易因此喚醒心中的傷口。
並可能在腦筋一片空白下,情緒跌落谷底,進而做出傷害對方和自己的舉動。
本文摘自 【不辭職也沒關係:如何兼顧照護與工作的指南書】
作者: 飯野三紀子
譯者: 張瑜庭
出版社:書泉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